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公司 > 正文内容

尼尔诺价格(厄尔尼诺)

2023-05-31 02:20:07装修公司2

厄尔尼诺

答:厄尔尼诺现象有很多记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1957-1958年厄尔尼诺事件:这是首次被正式称为“厄尔尼诺”的事件,并且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研究。

2. 1982-1983年厄尔尼诺事件:这次事件被认为是自20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 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这次事件被认为是自20世纪以来第二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 2014-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这次事件被认为是自20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洪灾和干旱等都受到了影响。

以上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的厄尔尼诺事件。此外每年都有可能发生一些轻微的厄尔尼诺现象,虽然不如上述事件那么明显,但仍然会对当地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名称 西班牙文EL-Nino是“圣婴”的意思,其译名为“厄尔尼诺”。

过去,地处南美洲的秘鲁渔民,称呼每年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水温度上升的现象为“圣婴”,即“厄尔尼诺”。后来,气象学家与海洋学家,把厄瓜多尔至秘鲁赤道东太平洋沿岸一带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称之为“厄尔尼诺事件”。判断是否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气象界是以若干个关键海域的海表温度至少连续三个月正距平(比常年同期偏高)在0.5℃以上,或者季距平达到0.5℃以上为依据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相反,当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比常年同期偏低)在0.5℃以上时,气象界称之为“ 拉尼娜事件”,本来LaNina,西班牙文指小女孩。它是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海温变化的“冷事件”。“厄尔尼诺 和“拉尼娜”都是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暖或偏冷现象。影响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呢?原来,南美沿岸原本是冷水上规区,亦称之为冷水涌升区。水中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是鲱鱼的最好食物,但若冷水上翻减弱,由于浮游生物大量减少,鲱鱼就会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这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渔业生产和经济收入。从气象方面来说,气象学家的许多研究表明;当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不仅会使热带环流和天气气候发生异常,甚至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异常,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洪水、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由于,一九九七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连年出现,我国一些地区范围较大的严重的气象灾害多有发生,所以气象界和社会上很关心“厄尔尼诺”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些局部地区来讲,天气的某些异常变化不一定都与这两种现象有关,千万不可误导。

厄尔尼诺对中国影响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所以不少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不过,我国的天气气候变化还要受其因素的影响,不应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归结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能说厄尔尼诺发生后必然对中国气候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以下是近年来有关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成果的简要汇集。

  关键词一、暖冬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高压部分流到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

  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关键词二、干旱和洪涝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南季风盛行的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产生丰沛的降水。我国东部的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向北推移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多雨天气,这就是著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带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处于副高控制下,进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达到最北的位置,东北、华北、河套进入雨季。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开始向南撤退,东部地区的雨季相继结束。由此可见,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过长或者过短,比常年偏强或者偏弱,都会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旱涝异常。

  厄尔尼诺年的夏季,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但西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却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落后几个月,因而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这种相关关系更加显著一些。另外,受环流形势的影响,冷空气活动比较偏南,加之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因此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也随之偏南,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

  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比如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持续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现大雨或暴雨,发生严重洪涝。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强度与1969年相当,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出现了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下游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尔尼诺的滞后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

  关键词三、东北冷夏

  厄尔尼诺与我国东北夏季温度也有一定的关系。统计表明,在厄尔尼诺年的夏季,我国东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势力往往加强,导至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

  1951年以来,东北地区曾多次出现夏季低温冷害,特别是1954、1957、1969、1972、1976等均为范围较大的严重低温冷害年,除了1954年为拉尼娜事件外,其余都是厄尔尼诺年。不过,厄尔尼诺和东北冷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厄尔尼诺极强的1997年,东北夏季反而异常偏高,说明厄尔尼诺可能并不是东北冷夏的唯一影响因素。

  关键词四、热带风暴偏少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全球热带水域上生成热带气旋最多、发展最强的地区,我国也是受热带气旋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热带风暴伴随着狂风暴雨常常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在我国南方伏旱季节,它又是南方降水的重要来源。

  西北太平洋大部分热带气旋都是热带辐合带的低云或者云团发展起来的,而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变暖时,热带西北太平洋则变冷,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积云对流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发展,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数量也就相应的会减少,登陆我国的数量也会比常年偏少。

  从近50多年的统计情况来看,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29个热带气旋发展成热带风暴或者台风,其中平均有7个左右在我国沿海登陆。而在大多数厄尔尼诺年,热带风暴和台风有20~26个,登陆数仅为3-5个,比多年平均明显偏少。看来,厄尔尼诺与热带风暴的活动可能确有一定关系。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和大气系统在一定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周期性异常变化。通常情况下,这个海域表面水温较低,海水在东部集中,而在西部相对较暖,海水被东西向的贸易风推向西部,并在赤道上升形成暖流,称为赤道洋流。但是,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这个海域表面水温升高,而且东部水深减少,海水在东部变浅,而在西部更加深,洋流弱化,大气环流也发生改变,导致一系列的气候异常变化,包括干旱、洪涝、风暴等。

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半球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常情况下,东半球的贸易风会将海水推向西半球,而在赤道上升温后又会下沉,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环流系统。但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这个环流系统会受到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的扰动,导致温度和海洋环流的变化,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

除了对大气和海洋系统产生影响之外,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例如,由于气候异常变化,农业产出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食品价格上涨,而一些地区则可能会遭受水灾、风暴等灾害。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对渔业、水资源和能源等领域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及早预警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总之,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变化,它不仅对大气和海洋环境产生影响,还会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和监测,开展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保护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什么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赤道太平洋海温监测区分布图现象,一般将NINO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国气象局主要以NINO综合区的海温距平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C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若该区指数持续5个月≥0.5°C,且5个月的指数之和≥4.0°C,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厄尔尼诺是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

2、形成原因不同:

拉尼娜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厄尔尼诺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区别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什么关系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

3、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4、出现时间不同

厄尔尼诺周期:

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科学家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全球性气候异常的一个方面。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

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

厄尔尼诺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排放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这可能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原因之一。

厄尔尼诺是海水温度的什么现象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一对相反的气象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厄尔尼诺最新消息

年是拉尼娜年气象数据显示,太平洋赤道上空表面水温偏低,同时赤道上空东风区强度增强,都预示着拉尼娜现象正在发展与厄尔尼诺不同的是,拉尼娜现象下,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偏低,同时伴随着东风区强度增强,大陆地区秋冬季温度相对偏低,干旱旱涝灾害增多,对全球气候造成一定影响拉尼娜现象常常伴随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洪涝等天气极端事件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并做好应对措施,以降低可能的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是台风减少;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nmeijia.com/zxgs/9883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