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板墙施工价格(预制墙板套什么定额)
预制墙板套什么定额
需要套用制作、安装定额子目,安装可以套用A9104或A9-105定额子目,制作可以套用零星构件。
按预制小构件套用;制作、模板、运输、安装灌缝。
预制板墙板
可以埋在板缝之中,过走楼板的圆孔当中,如果吊顶也可以走吊顶里。
1.
基础底板的处理,大致和过去的方法没有差别,只需要对预先留好的墙体插筋位置和尺寸做调整。
2.
检验调节插筋。
3.
把标高控制垫块放好,吊装施工前要对底板基础做测量,确保每块墙板下脚都放置了标高控制垫块。
4.
把预制板板依照要求吊装,确保每一个墙板拿两个斜支撑固定调整好。并且叠合墙板的吊装需要依照预先做好的方案实施,没有必要则无需移动吊车和其余工具。
预制板墙是什么
1、看年代,一般15年前的小区基本都是采用预制板结构,而15年后的房子基本为现浇板。
2、看敷设管道处,一般有柱子或者预留孔洞的属于预制板结构,没有就不是。
3、看房屋内部,墙体上无梁且墙和墙相交没有柱子的,就是预制板,墙体上方有梁的为现浇结构。
4、往楼板钻孔,若是预制板可以看到预留的孔洞。由于预制板每隔3cm需要设计直径8公分的空洞,而现浇板是没有的。可以用冲击钻在楼板上间隔5cm打3个孔,若是空洞的就是预制板,没有空洞的为现浇板。
5、观察裂缝,如果是预制板房屋会存在平行的、规则的裂缝,裂缝间距为预制板的规格。如果房子刚刚装修过,建议靠近顶棚观察,还是可以看出裂缝的存在。
6、敲击震动。可以通过敲击楼板或者在楼板上跳动听听声音。因为预制板中间有孔洞,敲击的声音和现浇楼板是不一样的。预制板的震动会沿着预制板的方向传递,而现浇楼板会向四周传递,由于现浇楼板比较有,因此震动的感觉会更明显。
7、增加圈梁。因为预制板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需要通过圈梁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这种造型和建筑本身的风格不符,因此可以判定是预制板房屋。
预制墙板施工方案
施工方便拉结劳固没有通缝。
预制墙板施工流程
1测量放线;
2用专用钢筋定位检查工具复核预留钢筋定位和垂直度;
3 放置钢垫片,用水准仪复核标高;
4距离楼面1m高度时,采用人工手扶缓慢下落;
5 用镜子观察预留钢筋是否对孔;
6 准确对孔后缓慢下落就位;
7 安装斜支撑、7字码;
8 校正墙体定位和垂直度;
9 摘钩;
10 继续按顺序安装其他墙板;
建筑预制墙板安装视频
1 需要了解预制板施工图纸的基本结构和标志符号,以及施工图纸中各种线条、符号的含义。2 预制板施工图纸是由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承重结构示意图、构造图、标准件图、详图等组成。其中,平面图是最主要的部分,它展现了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构造。标志符号则用于表示各种建筑构件,例如:墙体、窗户、门、楼梯等等。3 在阅读预制板施工图纸时,需要注意各种符号的含义,并且还需要关注图纸中的尺寸标注、材料标注、施工工艺标注等信息,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质量。同时,还需要了解预制板的加工和安装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施工图纸。
预制墙板的安装工艺流程图
预应力管桩施工流程
预应力管桩施工流程为:测量放线定位→桩机定位→桩机配重→喂桩至桩机前→安装桩尖→起重机起吊桩、对桩位→调整桩及桩架的垂直度→施压→复核垂直度、继续施压→接桩→测贯入度→桩机移位→桩基静载试验→桩基验收。
作业条件
(1)工程地质资料齐全,桩基设计图纸已组织会审,桩基专项施工方案已审批。
(2)已排除桩基范围内高空、地面和地下障碍物,场地已平整压实,桩基施工机械能在场地内正常运行,雨期施工已落实排水措施。
(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打桩场地附近建(构)筑物已采取隔振措施。
(4)桩基轴线和水准基点控制桩已设置完毕,并经复核已办理确认移交手续。
(5)桩位已复核无误,用木桩、短钢筋或白灰撒线等做出标志。
(6)已选择和确定打桩设备进出路线和桩基施工顺序。
(7)检查管桩外观质量合格,将桩按平面布置图堆放在打桩机附近,不合格管桩已做好标记并安排退场。
(8)桩基施工设备已安装,检查桩基施工机械设备及起重工具是否完好,铺设水电管线。
(9)管桩、旋挖桩等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试桩,试桩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不少于2根。人工挖孔桩一般不进行试挖桩,但地质情况复杂、设计有明确要求时可试挖桩,并经勘察、设计单位查看、确认后进行大面积开挖。
预应力管桩各工序质量控制
试桩
(1)应提供给设计方的沉桩记录包括下以项目:每米锤击数、最后2~3m每30cm锤击数、总锤击数、落锤高、桩垂直度、桩偏差、焊接时间、桩节段组成、焊缝操作等,以确定施工用桩机、桩锤及桩锤性能、衬垫及其参数,核对地质资料,并配合设计工作。
(2)根据各类桩型及所处的方位、桩长、倾斜度、持力层情况和地形、地貌条件选取,数量以设计方、项目部确认为准,沉桩工艺报告经项目部、监理认可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桩基施工
吊桩
采用两点起吊时,应将管桩送至桩机起吊位置3m内,起吊时应防止管桩损坏、断裂。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时方可起吊。
沉桩
1、静压桩
(1)沉桩时应控制桩身垂直度符合规定,并使桩锤、桩帽、桩身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以免沉桩时发生偏击、造成 桩头破损。
(2)当桩入土50cm时,应校正桩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度,桩沉入地面3m左右时,再次测量桩身垂直度,以保证桩的纵横双向垂直偏差不得超过0.5%。
(3)依据设计和规范规定,桩身垂直度应控制在1%L以内(L为桩长),第1节桩的沉桩垂直度应控制在0.5%L。
(4)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强度设计值的100%才能进行沉桩施工。
2、锤击桩
(1)桩尖应按设计要求制作,现场应由监理检查验收后进行焊接安装,为防止桩头在锤击时损坏,打桩前,要在桩头顶部放置桩帽,其上放置硬木减振木垫。
(2)按桩基础施工流水顺序施工依次向后退打,群桩基础或桩心距小于3.5倍桩径时应采取跳打法施工。
(3)沉管过程中如发生或可能发生水或泥进入桩管的,应先在管内灌入高1.5m左右混凝土,方可开始沉管。
(4)打桩时,应检查、校正桩架导向杆及桩的垂直度,并保持锤、桩帽与桩在同一轴线上,桩的贯入深度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当沉至桩顶高出地面60~80cm时停止锤击,进行接桩,当桩顶标高离地有一定差距,而不采用接桩时,可用送桩器将桩打到设计标高。
(5)锤击施工最后3阵必须严格控制,每阵贯入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停锤原则:当桩端位于一般土层时,以桩端设计标高为主控条件,贯入度为参考依据,当桩端位于其他土层时,则反之。
(7)若出现严重偏位、倾斜、断桩等情况,应及时知会设计单位进行处理。接桩
(1)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桩宜采用焊接法接桩,接桩采用的焊条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采用E43系列焊条。接桩处的焊缝经验收合格(必要时进行探伤检测),方可继续施工。
(2)接桩一般在距地面1m左右进行。上下桩的中心线偏差应小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沉桩停打
(1)沉桩停打标准以确定的停锤标准为准,沉桩完毕后,及时填盖送桩孔。
(2)沉桩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及时通知现场监理和项目部工程师,并联系地勘、设计单位,经各方研究确定处理方案:1)贯入度剧变,或最后贯入度相对设计值或试桩资料过大过小;2)桩身突然发生倾斜、偏移或锺击时有严重回弹;3)桩顶严重破裂或桩身产生裂缝;4)桩架剧烈晃动;5)其他异常情况。
(3)正常情况下,压桩施工应连续进行,同一根桩的中间停歇时间不宜超过30min。出现断桩
对于出现断桩,应会同设计等单位现场确定处理方案。压桩顺序
(1)应按照批准的桩基施工方案进行。
(2)当建筑面积较大,桩数较多时,可将基桩分为数段,压桩在各段范围内分别进行。
(3)多桩台施工时,应符合桩基施工方案要求,严禁两边向中间压桩。管桩混凝土填芯
(1)施工前对应对管桩进行清孔,填芯混凝土的高度应满足各地设计具体要求。
(2)截桩:桩顶标高允许偏差±50mm,对于直径L≥800mm的桩,桩顶进入承台的高度不宜小于100mm;对于直径250≤L<800桩,桩顶进入承台的高度不宜小于50mm,截割桩头宜采用电动锯桩器,严禁采用人工剔凿的办法施工。
(3)接桩:桩顶低于设计标高2倍桩直径以上时,可以利用现场截桩下来的短桩进行接桩;当底桩桩头离地0.5~1.0m时,应暂停锤击,进行管桩接长;接桩时,应先清理接头泥土、铁锈等至露出金属光泽,再扣上特制接桩夹具,将待接桩吊入夹具内,对接偏差不宜大于2mm,焊接完毕清除焊渣,焊缝质量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合格方可继续施工。
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1)预应力管桩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和相关要求,施工前由监理单位组织对进场的管桩进行外观及资料检查,不合格桩应做好标记并及时退场处理。
(2)管桩施工过程中应检查轴线、垂直度、压力、贯入度、接桩间歇时间、接桩焊缝外观质量等,必要时应按当地规定进行接桩焊缝探伤检测。
(3)桩的接头、桩头插筋等节点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底板防水施工时,桩头部位防水做法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5)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承载力检验方法及检验数量应满足设计和相关标准要求,一般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
成品保护措施
(1)已进场的预制管桩堆放整齐,堆放高度不宜超过4层,每层应用方木支垫,上下支点在同一垂直线上,并注意防止施工机械碰撞。
(2)施工完成的桩头应防止车辆碰撞、碾压,防止桩头损坏。
(3)打桩过程中应设桩帽防止桩头损坏。
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1)不合格桩未标识,未退场处理,用于桩基施工中。
(2)成品管桩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进行桩基施工。
(3)桩基施工前未清除桩位周边及地下的障碍物,桩身平直度不符合规定,上下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压桩时出现断裂或横向位移。
(4)接桩时焊缝焊接质量不符合规定,焊接完成未进行自然冷却就继续施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