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特青少年彩色家具介绍(亨特水彩)
亨特水彩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一):保尔·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在英国绘画史上是第一个用水彩作画的,在他以前只有用单色画和素描淡彩。他的创造性研究和试验取得了这种画法的可能性。他的画法是在描画好的草图上再着水彩色,而且还喜欢在风景画上加些人物,显得更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他的绘画技法格外受人重视,得到很大的发展,也赢得了后来的水彩画家们的无限感谢,被誉为 “水彩画之父”。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二):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他孜孜不倦地研究水彩着色的多种方法,还研究风景画中的空气效果。他的绘画技巧从传统的先打灰底再上色,改变为用暖色或关系色打底,集中加强景物的气氛效果,并用光的分布来突出对比。他想象力丰富,用色明暗谐调,水分流畅,笔触生动,利用水彩明快透明的特点,却能表现出如同油画般强烈的光色关系,足以证明他的无比的才华。他短暂的一生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他的成就和影响。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三):约瑟·梅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他是英国杰出的画家,一生创作了几百幅油画,几千幅水彩画和速写,给英国艺坛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他大胆地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光的效果,使水彩画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在绘画的色彩处理上有些方面已经呈现出印象派的某些画法,因此有印象派先驱者之称。《失事船沉没以后》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表现出他在色彩和水彩技法上的高度造诣;其后的印象派的绚丽的光色变化,几乎都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凯威莱城堡》的整个画面,色彩缤纷,虚实交错;光和色的变化,使画面显出深远的空间感,给人以无限高远、辽阔、清新而庄严的意境;绚丽的色彩表达出浓郁的诗意。善于用色彩表达出流动着的空气感觉,是他全部水彩画的特点。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四):约翰·康斯太勃(John Constable 1776-1837)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英国而且也属于欧洲。他用饱含颜色的画笔,挥洒自如的笔法,把他对自然景色所获得的印象,得心应手地描绘出来;有时用枯笔敏锐有力地刷在粗纹纸上,利用透出纸的底色,表现光的闪动效果。他的画面比透纳的更倾向于写实,那富有英格兰特色的湿润的土地和浓郁饱和的树枝树叶,是画家满溢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描画出来的。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五):约翰·瓦莱(John Varley 1778-1842)他在英国十九世纪绘画史中是一个著名人物,他是风景画家,也是杰出的艺术教师。他的学生中有成就者如:考普莱·菲尔丁、德·温特、大卫·考克斯、威廉·亨利·亨特等。在水彩画技巧和构图方面,他的指导是卓越的,他摒弃旧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面对现实,生动活泼地写生。他的《康威远眺》,以洗练的笔触描绘了晴朗的天空、城堡与郁郁葱葱的谷壑丛林对比,相映成趣,用色概括,却又变化细致,充分体现其艺术特性。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六):约翰·西尔·柯特曼(John Sell Cotman 1782-1842)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和多方面的才艺,他把对象简化成图案式,以抽象观念观察事物的趋势,当时被认为违反常规,但无可否认他有杰出的艺术技巧和灵感。《渔村景色》是他的著名作品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具有在物象上赋予多种色调和色彩的光的感觉,并以极端严谨的手法使其臻于完善。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七):大卫·考克斯(David Cox 1783-1859)他是康斯太勃以后的著名水彩画家。他在用水彩表现自然情趣与气氛上,画风明朗而活泼,具有创造性的成就。他的《和平与战争》是当时难能可贵的用水彩画表现具有情节内容的寓意作品,他以严谨的造型,出色的水彩技巧和阴沉的色彩描绘出这一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并传达出压抑低沉的情调。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八):彼得·德·温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他领导过水彩画协会的工作,对英国水彩画的提倡和发展,有过不少贡献。他以透明方法,多次色相重叠,画出鲜明而深厚的色调。熟练的技巧,敏锐的色彩感觉,并准确地抓住光线这个难关,巧妙地处理主次形体的光影变化和色调的对比关系,在他的名作《古建筑》画面上充分可以证明。
世界著名水彩画家(九):理查德·波克斯·波宁顿(Richard Purkes Bonington 1801-1828)作为一个画家,他在英国画派与法国画派之间起过桥梁作用。他的作品具有英国特征,同时又是英国风景画复兴时期的标志,曾给法国很大影响。《在阳台上》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这幅作品上约略可见他不受古典主义的拘泥,先从大体着眼,用笔纵横,意贯全局而不脱离写实的表现方法;其色彩简洁明快,强烈的阳光感使画面充满蓬勃的朝气。他的创造力,他的美丽的色彩和笔触是以最大的刻苦努力培育出来的。他从不停止工作,经常搞研究和实验。可惜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便过早夭折。他的早逝对英国艺术是不可估计的损失。
亨利亨特水彩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一般来说,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对设计的形式因素来说,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
编辑本段绘画中的肌理
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肌理在绘画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水彩画不仅有绚丽的色彩、高雅清新的格调、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最使画者心醉神迷的那种难以名状、自然天成、亦真亦幻、神奇美妙的艺术效果。这种水与彩的交融所产生的效果是自然物象借助作者主观与客观、有意与无意的创作活动而呈现出来的,这种物体表象特征所呈现出的特殊视觉语言,就是水彩画有别于其它画种而特有的语言魅力,即水彩画的肌理美。
编辑本段肌理之美
下面结合教学与创作的实践,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水彩画的肌理之美。
自然肌理与艺术肌理之美
大自然千姿百态,世间有万物之貌,这是构成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生活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水彩风景而言,同样如此。天空的绚丽多彩、大海的浩瀚波澜、山寨的老墙木屋、晨烟的依稀梦幻、古道的曲折逶迤、山岩的鬼斧神工、阳光的妩媚灿烂、雨雾的朦朦胧胧、枯树的斑驳沧桑、幼苗的生机盎然,无不呈现出奇妙无限、变幻无穷的自然肌理之美。 物体表面都有一层“肌肤”,在自然的造化中,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或平滑光洁,或粗糙斑驳,或轻软疏松,或厚重坚硬。这种种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变化,使之形成一种客观的自然形态,即肌理,从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肌理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才能呈现出某种美感。画家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艺术的灵感,把这种自然肌理感觉恰当地运用到视觉语言表现中去,创造出人为的艺术肌理之美。如美国画家怀斯在《冬日的磨坊》、《苹果酒桶》等作品中表现了斑驳的油漆、千疮百孔的断壁残垣、粗糙的栅栏等,在生活中这些物象也许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然而当它们经过画家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后,便以艺术美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从而表达出特定的审美因素和审美意味。水彩画不论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都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更不是纯客观的摹仿,它是画家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表达。 罗丹曾说:“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一旦成为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便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使自我的审美理念、精神追求找到了抒发的物体依托。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人与物、情与景融为一体。自然的肌理一旦溶入画家的情感,便激发起画家创造的激情,使之成为画家“借题发挥”的对象,它们被画家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手法、特技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无穷变幻的艺术肌理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对水彩画来讲,独特的工具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肌理创造本领,这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当然,这种以各种手段制作出来的艺术肌理是经过画家主观化了的纹理,即使是随意泼洒的水迹,也同样会留下画家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这就使得艺术肌理在某种意义上更具审美的意蕴。 艺术肌理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不但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当面对雄浑磅礴的太行山,那层层的山岩、斧劈状的石痕,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内在的感人力量。当身处烟花三月的江南水乡古镇,在淡淡的晨雾里,那水淋淋、意切切,那空蒙秀美、细雨无声,给人以轻灵隽永、意犹未尽的朦胧美。这不仅仅是大自然与物象的外表之美,在这些外表与可视的肌理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意境之美。种种自然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便产生出艺术肌理,使之传情达意,这无疑将会丰富和拓展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度,使水彩画的表现与心理效应之间达到高度的吻合。
具象写实的肌理美
肌理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基本语言形式,同色彩、线条一样具有造型和表达情感的功能。在具象写实的水彩画表现中,肌理可以再现物体表面丰富多变的特征,具有意想不到的造型效果。肌理在传统写实风格的水彩画中运用非常广泛。像威廉、透纳、萨金特这样的写实主义水彩画大师,不但能娴熟地驾御水彩画的工具性能,还能在水彩画的创作中突破古典程式的束缚,大胆探索与拓展特殊技法与肌理效果在水彩绘制中的运用。英国水彩画家亨特在巨幅水彩《十一月风光》中第一次运用泼洒的特殊技法,使画面上的水与色相互作用,从而在偶然中寻找机遇,巧妙地利用颜料自由生发的图形进行绘制创作。这是对传统水彩画的延伸与变革,手绘的痕迹被部分的肌理取代,从而使水彩画创作中的情感释放找到了一种新的载体形式。美国水彩大师安德鲁·怀斯、瑞典画家佐伦等人的水彩作品是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他们把油画、版画的一些技法优势,通晓吸纳,为我所用,在保持水彩透明、纯真基点上,采用润色喷染法、油水分离法、刀刮法、拓印法,这些特技所产生的肌理效果,既丰富了水彩画内涵,又拓展了其外延。我国著名水彩画家王肇民对具象写实风格潜心追求、深度挖掘,他的多幅作品如《静物系列》、《木棉花》等,是当代中国写实风格的水彩作品中最具肌理之美的典范之作,特别是他创造的在水彩纸上做肌理底子的画法使水彩画坚实雄厚、深沉博大。在用笔用色上,他吸收了我国画像石、画像砖及石窟壁画的厚实感,既有功力,又有哲理,表现了纯朴、酣畅、厚重的肌理之美。 肌理不仅可以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同时,也使画面呈现多样的视觉效果,不同的肌理对比,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意蕴。如水彩特技中的洒盐法,它利用盐粒遇水溶化的特性,在画面湿时撒上盐粒,盐粒渗化将颜色挤开,形成了一颗颗类似雪花状的小白点,恰似百花竞放又似雪花飞舞。又如在花卉静物的写生中,随意在背景上滴下几颗水滴,画面立刻就会打破远景上的平板状态,生动起来,与前景上的花朵相映成趣。同样,颜料渗溢出的肌理与树枝的生长形态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运用自然渗化的方法表现密密麻麻的树枝,更增添了画面的自然天趣。
抽象写意的肌理美
水彩画中的所谓“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在同一画面上达到互补与和谐。具象是情系自然的脉络,抽象是通往理性思维的枢纽。抽象与写意的肌理在水彩画的表现中有着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水的品格是清澈、明净、流动,色彩的特性是变幻、神妙、诡奇。水与彩的交融,构成了一个晶莹亮丽的世界、一个水色淋漓的世界、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水色在流动、撞击、融合、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神奇美妙的肌理效果。尽管很难看出与生活实际相符的具体形象,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相关的视觉联想,似乎看到了生物进化的萌动、天体运动的轨迹,似乎是细胞、海藻、星云、波光、森林、花朵在混沌状态中的忽隐忽现。这种特殊的视觉肌理之美,更强调于精神世界的视觉形象化,在象征与联想中寻找一种潜意识的东西,从而达到“大象无形”、“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著名美籍华裔水彩画家程及以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意象表现为基础,创造性地探索出独具东方艺术风格的抽象水彩画表现方法,他的代表作品《秋色》、《白莲》、《大象无形》等在肌理表现上融泼洒、冲积、拓印、罩染、皴擦和勾勒为一体,从而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总之,水彩画在肌理表现的手法上是非常宽泛的,它既可“意在笔先”,又可“意在笔后”,从而形成水彩画表现的“千言万语”。从自然肌理之美中寻找艺术肌理之美,这是水彩画真正的特点和优势。它既能借助肌理把物象表现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也可以利用肌理把画面表现得朦胧飘渺;它既能在具象中包含抽象的意味,又可以在抽象中产生真实与灵动。从艺术语言审美的探求中挖掘水彩画肌理表现的内在潜力,将会不断赋予水彩艺术新的内涵,开拓新的语境,形成新的风格。
编辑本段立体构成中的肌理
在立体构成中,肌理指的是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它根据来源可分为材料本身的肌理(日木纹、大理石纹等等)和人工处理的肌理(如仿木纹的人造板材、仿大理石纹的人造石材以及将各种材质综合形成的肌理等等)。另外肌理根据人体感受方式不同,可分为触觉优先型肌理和视觉优先型肌理两种。可以通过人皮肤的触觉而感受的称为视觉优先型肌理。在立体构成中的肌理往往是触、视觉综合性的肌理,既能通过视觉感受,又可触摸得到。触觉是人体的一种特殊感觉。各种外界刺激(日冷、热、软、硬、光滑、粗糟等)通过分布在皮肤的神经末梢,传达到大脑,使人体产生一种综合的感受,它较之听觉、视觉都更为复杂。比如,有经验的陶艺师通过对陶土的触摸就可以判断陶土的好坏,以及用此陶土烧制的瓷器的好坏等等。因此,触觉是带给我们肌理感受的主要手段。通过触觉,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性质。另一种肌理感受,则来自视觉。比如我们从高空府澉大海,蔚蓝的海面会通过视觉传达给我们海面的肌理感受。再如站在山腰看云海,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触觉来感受云海,但通过视觉,仍然可以感受到云海那特殊的肌理。不同的肌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大理石肌理表现华贵、高雅的意境,布纹肌理传达了亲切柔和质朴的意境等等。同时,不同的肌理,因造成反射光的空间分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光泽度和物体表面感知性。比如,细腻光亮的质面,反射光的能力强,会给人轻快,活泼、冰冷的感觉;平滑无光的质面,由于光反射量少,会给人含蓄、安静、质朴的感觉;粗糙有光的质面,由于反射光点多,会给人笨重、杂乱、沉重的感觉;而粗糙无光的质面,则会使人感到生动、稳重和悠远。在立体构成中,肌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属于造型的细部处理,也就是相当于产品的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肌理在立体构成中具有以下作用: ①肌理可以增强立体感。比如一个形态的表面和侧面分别用不同的肌理来处理,就可以增强造型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肌理的这一作用,是由肌理的形状和分割配置关系决定的。 ②肌理可以丰富立体形态的表情。不同的肌理会呈现形态不同的表情和特征。为很好地发挥肌理的这一作用,在立体构成时,我们常将肌理放置在视线经常看到的部位。 ③肌理还具有情报意义。也就是不同的肌理会提示我们其作用和用途。如瓶盖、旋钮、开关等特殊肌理会指导我们对形体的使用。为发挥肌理的这一作用,在立体构成时,我们可以将肌理布置使用时常接触的部位。利用同类材料构成的肌理可产生谐调统一的效果,但要避免单调和呆板;而用不同材质构成的肌理则会产生变化丰富的效果,但要注意避免散乱和无序。综上所述,在立体创造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肌理来表现作品,同时,肌理与造型、色彩之间的和谐统一也是创作一件好的立体构成作品的保证。
编辑本段肌理的分类
肌理分为自然肌理和创造肌理两大类。
自然肌理
自然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如:木、石等没有加工所形成的肌理。
创造肌理
创造肌理石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即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通过雕刻、压揉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肌理产品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肌理应用恰当,可以使设计具有魅力。另外肌理的构成形式可以与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等形式综合运用。 目前在市场上流行的一种用金箔制作的特殊肌理效果,在室内陈设装饰画这一块还是相当有前景。很多大堂包括酒店设计公共区域里金箔肌理画在灯光的透感下展现的效果可以称的上是别有一番景象。乔顿艺术顾问(上海)在很多星级酒店公共区域里都设计的有金箔材质的特殊肌理画。
亨特造型
从类别上说,有垂直分型的挤压线----以丹麦的迪莎线为代表;水平分型的,有高压多触头线----以德国的kw线为代表,有气冲线,有静压线,有威震加压线,有射压线---如亨特线、日本的新东线等。
英国画家亨特
英国艺术:维多利亚时代,拉斐尔前派和英国印象派艺术
维多利亚时期在绘画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英国绘画此时出现了叙事性、故事性、浪漫主义和富于装饰性的特点,题材上也以中世纪为中心,以古典神话为中心的倾向。这一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新的艺术家,形成了一个怀念中世纪浪漫情调的新的派别。
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即: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又译丹特·加布里埃尔·罗赛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所发起组织的一个艺术团体(也是艺术运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Mannerist)画家。
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姿势和优美的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派(Academic art)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为拉斐尔前派。他们尤其反对由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画风,认为他的作画技巧只是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拉斐尔前派常被看作是艺术中的前卫派运动,不过他们否认这种描述,因为他们仍然以古典历史和神话作为绘画题材以及模仿的艺术态度,或者是以模拟自然的状态,来作为他们艺术的目的。不过,拉斐尔前派毫无疑问将自身视为艺术界的改革运动,为他们的运动取了名称以做区别,并且也出版了他们的期刊The Germ,以宣扬他们的概念。有关他们的讨论则记录在Pre-Raphaelite Journal中。
亨特水彩画
英国著名水彩画家
保尔•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在英国绘画史上是第一个用水彩作画的,在他以前只有用单色画和素描淡彩。他的创造性研究和试验取得了这种画法的可能性。他的画法是在描画好的草图上再着水彩色,而且还喜欢在风景画上加些人物,显得更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他的绘画技法格外受人重视,得到很大的发展,也赢得了后来的水彩画家们的无限感谢,被誉为 “水彩画之父”。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他孜孜不倦地研究水彩着色的多种方法,还研究风景画中的空气效果。他的绘画技巧从传统的先打灰底再上色,改变为用暖色或关系色打底,集中加强景物的气氛效果,并用光的分布来突出对比。他想象力丰富,用色明暗谐调,水分流畅,笔触生动,利用水彩明快透明的特点,却能表现出如同油画般强烈的光色关系,足以证明他的无比的才华。他短暂的一生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他的成就和影响。
约瑟•梅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他是英国杰出的画家,一生创作了几百幅油画,几千幅水彩画和速写,给英国艺坛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他大胆地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光的效果,使水彩画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在绘画的色彩处理上有些方面已经呈现出印象派的某些画法,因此有印象派先驱者之称。《失事船沉没以后》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表现出他在色彩和水彩技法上的高度造诣;其后的印象派的绚丽的光色变化,几乎都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凯威莱城堡》的整个画面,色彩缤纷,虚实交错;光和色的变化,使画面显出深远的空间感,给人以无限高远、辽阔、清新而庄严的意境;绚丽的色彩表达出浓郁的诗意。善于用色彩表达出流动着的空气感觉,是他全部水彩画的特点。
约翰•康斯太勃(John Constable 1776-1837)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英国而且也属于欧洲。他用饱含颜色的画笔,挥洒自如的笔法,把他对自然景色所获得的印象,得心应手地描绘出来;有时用枯笔敏锐有力地刷在粗纹纸上,利用透出纸的底色,表现光的闪动效果。他的画面比透纳的更倾向于写实,那富有英格兰特色的湿润的土地和浓郁饱和的树枝树叶,是画家满溢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描画出来的。
约翰•瓦莱(John Varley 1778-1842)他在英国十九世纪绘画史中是一个著名人物,他是风景画家,也是杰出的艺术教师。他的学生中有成就者如:考普莱•菲尔丁、德•温特、戴维•考克斯、威廉•亨利•亨特等。在水彩画技巧和构图方面,他的指导是卓越的,他摒弃旧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面对现实,生动活泼地写生。他的《康威远眺》,以洗练的笔触描绘了晴朗的天空、城堡与郁郁葱葱的谷壑丛林对比,相映成趣,用色概括,却又变化细致,充分体现其艺术特性。
约翰•西尔•柯特曼(John Sell Cotman 1782-1842)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和多方面的才艺,他把对象简化成图案式,以抽象观念观察事物的趋势,当时被认为违反常规,但无可否认他有杰出的艺术技巧和灵感。《渔村景色》是他的著名作品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具有在物象上赋予多种色调和色彩的光的感觉,并以极端严谨的手法使其臻于完善。
戴维•考克斯(David Cox 1783-1859)他是康斯太勃以后的著名水彩画家。他在用水彩表现自然情趣与气氛上,画风明朗而活泼,具有创造性的成就。他的《和平与战争》是当时难能可贵的用水彩画表现具有情节内容的寓意作品,他以严谨的造型,出色的水彩技巧和阴沉的色彩描绘出这一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并传达出压抑低沉的情调。
彼得•德•温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他领导过水彩画协会的工作,对英国水彩画的提倡和发展,有过不少贡献。他以透明方法,多次色相重迭,画出鲜明而深厚的色调。熟练的技巧,敏锐的色彩感觉,并准确地抓住光线这个难关,巧妙地处理主次形体的光影变化和色调的对比关系,在他的名作《古建筑》画面上充分可以证明。
理查德德•波克斯•波宁顿(Richard Purkes Bonington 1801-1828)作为一个画家,他在英国画派与法国画派之间起过桥梁作用。他的作品具有英国特征,同时又是英国风景画复兴时期的标志,曾给法国很大影响。《在阳台上》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这幅作品上约略可见他不受古典主义的拘泥,先从大体着眼,用笔纵横,意贯全局而不脱离写实的表现方法;其色彩简洁明快,强烈的阳光感使画面充满蓬勃的朝气。他的创造力,他的美丽的色彩和笔触是以最大的刻苦努力培育出来的。他从不停止工作,经常搞研究和实验。可惜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便过早夭折。他的早逝对英国艺术是不可估计的损失。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水彩画已经奠定了独立的基础,经过众多画家的苦心研究,推进和发展了纯粹水彩画的特性。这一时期产生的众多优秀的水彩画家(见附录),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欧洲的画坛上,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对于十九世纪英国水彩画的成就,不仅在英国美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是不能低估其价值的。
附录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英国部分著名水彩画家(以出生先后为序)
亚力山大•科仁斯(Alexander Cozens 1717-1786)
保尔•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
威廉•配尼(William Payne 1760-?)
约翰•克罗姆(John Crome 1768-1821)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
约瑟•梅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
汤姆斯希费(Thomas Heaphy 1775-1835)
约翰•康斯太勃(John Constable 1776-1837)
约翰•瓦莱(John Varley 1778-1842)
约翰•西尔•柯特曼(John Sell Cotman 1782-1842)
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 1782-1842)
戴维•考克斯(David Cox 1783-1859)
塞缪尔•普劳特(Samuel Prout 1783—1852)
彼得•德•温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
当宁(H.E.Downing ?—1835)
考普莱•菲尔丁(Coplex Fielding 1787—1855)
威廉•亨利•亨特(William Henry Hunt 1790—1854)
詹姆斯•哈兰德(James Holland 1800—1870)
理查德德•波克斯•波宁顿(Richard Purkes Bonington 1801—1828)
约翰•弗里德里克•刘易斯(John Frederick Lewis 1805—1876)
约翰•埃布梭伦(John Absolon 1815—1895)
亨特的作品
影片《神风队的爱》女主角是玛莲娜·摩根。
《神风队的爱》又名《愉悦与苦痛》, 导演: 扎尔曼·金,剧情:每个女人都幻想成为一名美妙浪漫的万人迷并拥有性与爱的滋润,丝袜裹腿的迷离性感,舍去一切纷扰的优雅,纵身为之而努力以图华丽变身,但事与愿并非能够如影随形,“愉悦与苦痛”才是一对真正的鸳鸯⋯⋯事业成功美貌如花的珠宝设计师维多利亚相遇富商杰克并之后与之结为夫妇,婚后她却发现杰克是一名纵情声色的人,她试图逃之夭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