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报价 > 正文内容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2023-04-30 12:57:45装修报价1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们抛开国家层面的大事,只从衣食住房行四个方面来讲上世纪五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

五十年代的穿着,虽然还一少数人保留民国时期的长袍大褂,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以列宁装和中山装为主,更多的城市居民为了显示与资产阶级划清界限,将西装和旗袍装进了箱底。

农村流行的是对襟短衣,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

(中山装)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人最爱的服装是中山装,有五粒扣子,四个口袋,口袋上有小翻盖。

领口有风纪扣。一般左上口袋会挖一条缝,用来插钢笔,显示自己的文化。

这是一种时髦,但插的笔不能太多,否则就是卖笔的了。

年轻人与中老年人中山装的样式基本相同,但年轻人的中山装领口更大一些,口袋盖而的弧度也更大,突出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这种改良的中山装也叫“青年装”。

(列宁装)

还有一种小翻领、双排扣、两个口袋、带一根彩带的列宁装,由于可以凸显腰身,是当时女性干部和女知识分子的最爱。

五十年代人们的穿着以素色为主,服装颜色多是蓝色、灰色或者黑色,女同志偶尔有穿碎花的,但绝大多数女式服装颜色也和男性一样。

夏天的时候,也有一些姑娘喜欢看碎花裙子,但颜色偏素雅,很少有大红大绿的裙子。

(工装裤)

五十年代的裤子以直筒裤为主,女性也有穿“工装裤”的,这是一种带有吊带的裤子,胸前还有一个大口袋装东西,是女工人最爱的裤型。

鞋子一般只有三种,布鞋、胶鞋和凉鞋,布鞋下班穿,胶鞋上班或者出工时穿,夏天穿凉鞋。

当然雨天也有穿雨鞋的。 五十年代是中国大办公共食堂的年代,政府要求食堂饭菜多样化,饭要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

可是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影响,很难落实上面的要求。

(公共食堂)

当时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供给制,农村男劳力每月伙食标准是五元,女劳力四元五角,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半大孩子四元,小孩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三元。

这个伙食费是发到食堂的,食堂发给每个人饭证,到点吃饭不要钱。

当时人民公社食堂的口号是“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由于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食堂很快就办不下去了。

后面的事就不说了。

住的方面,农村还是以土墙房子为主,也有少数用砖砌的,但一般是平房居多,很少有高楼。

城市里的楼房以三层到四层为主,一些单位为工人修建了许多工人新村,每个人实际居住面积约在十二平方左右。

(某地农村房子)

五十年代农村是没有自来水的,但有一些地方建了公用旱厕,农民主要还是在自家简易厕所解决问题。

城市里自来水基本上都已开通,但不能通到居民家中。

居民每天早上要带着水桶去公用水龙头排队接水。少数老街区没有自来水,还是要在井里打水。

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公共澡堂,洗澡很便宜。

(大城市的有轨电车)

出行方面,大城市有有轨电车,中小城市只有为数不多的公交班车,大部分人还是靠自行车出行。

农村自行车非常少,出行基本靠走,有的公社或者生产队有拖拉机,但并不是用来载人的,而是劳动的。

(女拖拉机手)

农村的公共汽车很少,要想去城里,得步行很久才有车站,而且班车很少,火车更是许多人一辈都见不到的。

总之,建国之初的五十年代条件还很简陋,人民的衣食住行要求也不太高,能过上吃饱穿暖有房住的日子,许多人都很满意了。

大家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齐心协力进行建设,跟着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20个水分的小麦怎么存储18?

热密闭贮藏法。热密闭贮藏小麦,这种方法对于老一辈的农民来说并不陌生,也是很多农民一直在用的方法,并不复杂。

具体流程如下:将收获后的小麦在夏季进行高温曝晒。

原来都是找晒场或利用公路边,现在农民的家里都用水泥硬化了,楼房的房顶也可当晒场了。

晒麦要注意方法,迟出早收,薄摊勤翻。提前看天气预报,连续晴好的天气下开始晒麦,可连晒两三天,直到晒得麦子干崩崩的,然后在下午两三点时(这时麦温能达到50℃左右),将小麦趁热放进存粮的容器内(农村有踅子、直筒塑料袋等),将口密封,不使其透气,这样保持8~10天,就能有效地防止蛀虫,也能防止霉变和老鼠吃粮

这高水分的小麦,只有冷冻,但不可太低温度冷冻,在0下就可以,不可太冷,太低温会冻坏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nmeijia.com/zxbj/98800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