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长条板凳价格(清代长条凳)
清代长条凳
最主要的作用是坐。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作为坐具,是以后的事。这种坐具发展到宋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 在坐具当中,马扎是最早出现的,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个靠背就衍变成了椅子。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凳子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圆形、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清代长条凳妙用
玉带板是玉带上的一种装饰玉,分 为两部分,即铊(獭)尾(镶在玉带两端 的圆角矩形带板)和袴(玉带中间的方形 或长方形带板)。玉带板有的镂有孔或附 环,用以悬挂物件。不同时代的玉带板 有不同的特点。唐代玉带有十三铸或十四 的,五代、宋代为七袴,明代大多为 十八袴,有长方形、方条形和桃形等; 清代服饰改制,玉带制度废除,但仿明 代的带板仍有制作。
清朝长条凳
笏板(念hù),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中的器具。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礼记·玉藻》里说得很清楚:“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又说:“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沐浴,史进象笏,书思对命。”
意思是笏板有两个用处:面见国君时,国君有什么指示,立刻记在笏板上;将要入朝面见国君,谈点国事什么的,最好把提纲写在笏板上,以免忘记了,非常尴尬。 笏板(hù bǎn)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清代长桌子图片
一、炕桌
炕桌是在炕上、榻上使用的矮形家具。
二、方桌
方桌是桌面为正方形的桌子,规格有大小之分,有带束腰和不带束腰两种,常见的有四仙桌、六仙桌、八仙桌。
三、长桌
长桌又称条桌,桌面为长方形。体积不大,可随意摆放,使用方便,是明清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桌子。
四、供桌
供桌是一种长方形的桌子,常用来祭祀,年节时供奉祖先,或寺庙中用来陈设祭品,放置祭器和供品的桌子。
五、圆桌
圆桌的桌面为圆形,是清代才开始流行的桌式。
六、琴桌
琴桌是弹琴时专用的桌子。
清式长条板凳
1、宝座
宝座是皇宫中特制的大椅,造型结构仿床榻作法。在皇宫和皇家园林、行宫里陈设,为皇帝和后妃们所专用。一般人少有用这种大椅的,这种大椅很少成对,大多单独陈设,常放在厅堂中心或其它显要位置。
2、靠背椅
明式椅中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被称为靠背椅,其中,靠背椅中最典型和普及的是灯挂椅,即以悬挂灯盏的竹质灯架为椅背原型设计的椅子;
3、扶手椅
靠背和扶手都有的明式椅被称为扶手椅,扶手椅中有 3类形式最为常见,分别是靠背低矮并与椅面垂直的玫瑰椅,又称文椅,搭脑和扶手都出头的四出头官帽椅和扶手、搭脑不出头,前后腿弯转相交的南官帽椅;
4、圈椅
圈椅即扶手与椅背曲线融为一体的明式椅,其形态婉转柔和,形如马蹄,因而又被西方称为马掌椅;
5、交椅
即交杌同椅背融合的椅子,因其前后腿交叉而被称为交椅,交椅钉锅交接的部位用金属连结,可以折叠放置。
明清长条凳子图片大全
清代家具为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虽然清代档案、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但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却不多,故从事清代家具研究的学者多是从现存实物中进行分析。清代坐具在造型和结构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清代宫廷坐具的造型趋向于复杂,镶嵌和雕刻大量增多。沈阳故宫珍藏有许多精美的明清椅子,展示出了明清坐具所具有的诸多特点。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8、座高52、椅面66×52厘米。造型端庄、凝重,靠背垂直,搭脑呈驼峰式,扶手短、宽、厚,鹅脖细圆、弯曲,可以上承肘压,下适手扶。既显得美观舒适,又无牵强生硬之感,足见制者的匠心。其座面与靠背均镶嵌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透雕“福禄寿喜”图案。此椅引人注目之处在雕嵌上,从扶手到靠背满嵌螺钿,搭脑上嵌一“寿”字篆体图案,外沿有11朵团花。镶大理石圆框上嵌有10个蝙蝠,间隔有不同的寿字图案,雕工均十分美观。靠背左上雕梅雀,栩栩如生,下雕蝠鹿纹,代表着福禄双全。并有嵌螺钿,闪闪发光,点缀成梅花纹,恰到好处。其花泽淡雅,美观大方,雕饰虽繁,不为所累,收到了华丽妍秀、面面生姿的效果。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嵌螺钿靠背椅,通高98.7、座高55、椅面65.6×52厘米。搭脑为蝙蝠式,很别致;扶手较宽厚,鹅脖弯曲光滑,带束腰,管脚处有罗锅枨,椅脚为回纹方棱,垂直收足,做工精细,比例适度,给人一种匀称和沉实的感觉。靠背、扶手三镶黑白花大理石,靠背中心处镶有一圆形大理石。大理石也称云石,是在地壳内高温高压下变软,并在所含矿物质发生变化时重新结晶形成。颜色很多,通常有明显的花纹,其石面纹饰,既像汹涌波涛的大海,又像狂风席卷的沙漠。大理石旁边为如意纹,雕刻较深,见棱见角,雕工精致,内容丰富。如意上还雕有猴等图案,所雕如意用紫檀木,其搭脑上木质虽都是红木,但有深、浅色之分。看出此椅用料较节省,并掺有其它硬杂木,是典型的京作。扶手下雕有葫芦纹,并镶有小长方形大理石,非常优美;靠背所镶圆框上嵌满螺钿,图案为暗八仙纹。所雕如意及搭脑上所刻的蝙蝠上都嵌有五彩螺钿。
清 红木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镶大理石靠背椅,通高102.5、座高49.5、椅面69×50.4厘米。搭脑呈灵芝式。椅角呈“爪抓球式”。垂直收足,靠背镶圆形大理石,上面分别刻着“晚山碧云”和“寒谷积雪”。其天然图案既像夜晚的白云,又像寒冷的山谷里堆积的厚厚白雪,宛然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扶手及靠背均透雕灵芝花纹,其上雕灵芝图案,以折枝花和联朵的形式,象征起死回生的功效,喻意着坐椅能无疾去病。此椅为典型的“广作”;表现为用料粗硕,雕刻较浅,转折比较灵活,雕工细致,造型讲究奢华和繁复。
清 红木透雕大理石靠背椅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亦称硬太师椅。通高109.5、座高50、座面64×48厘米。搭脑呈“桥梁式”,扶手呈弯曲状,中凹旁凸,并向下顺斜,适合人体;带束腰,腿外撇。榫卯十分紧密、牢固,整体造型十分优美;木质纹理裸露,木形呈圆木棍式,柔滑,圆润,简练,凝重。靠背镶圆形大理石,靠背和扶手均雕葡萄纹。早在宋代,曾出现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十分特别的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即称为太师椅。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据传太师秦桧坐在交椅上,因仰头时无意中将头巾坠落,官员吴渊立即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椅靠上。太师椅由此产生,传开。不久,朝臣都用这种交椅以仰首而寝。明代太师椅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椅背、扶手呈圈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造型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完全脱离了追求舒适的初衷,而趋向于尊严。
清 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
清代紫檀木浮雕靠背椅,通高119、座面80×52、座高36厘米。紫檀木是“木中之王”,多无大器。因此,此椅比较珍贵。此椅造型别致,靠背有背倾角,呈三屏风式,中高侧低。搭脑后仰、柔软、顺滑,扶手为屏板式,里外部皆浮雕串枝花,形象生动细致,雕刻技法成熟,圆润浑厚,不露刀锋,制作极精。座面下带束腰,三弯腿下带托泥,屏板、腿、牙饰浮雕卷草纹。扶手所用檀木颜色要比靠背、座面和腿处深。
清 紫檀木浮雕靠背椅
清代圈椅,高103、宽72.5厘米。靠背刻有一个篆书“寿”字,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坐具的榫卯结构,做法巧妙,牢固耐用。此椅在高度上比明式坐椅有所下降,以适合人们使用,这较明式更为实用。做工是比较精致的,造型也较美观。
清 圈椅
清代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5、座宽66.3厘米。靠背透雕图案:由两如意环抱着松树、翠竹,再加上以五彩螺钿形成的梅花,构成三友图;搭脑上还有用五彩螺钿镶嵌成相对而飞的蝴蝶。扶手里向单面雕刻花纹并镶嵌大理石,座面镶有方形大理石,束腰下鼓牙面上镶嵌有螺钿缠枝花纹;足饰回纹。
清 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铁梨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高104.7、宽66厘米。椅座和靠背都镶有黑白花大理石,围板及腿部分满嵌螺钿;扶手框中为浮雕“喜上眉梢”纹。带束腰,罗锅枨。搭脑为双峰式,中心处镶嵌有五彩螺钿,图案为两支蝙蝠环绕在一个团寿字周围,两旁螺钿梅雀图。靠背镶嵌圆大理石。圆框上面镶嵌有22个寿字变体图案。椅面镶着方形大理石,两侧雕刻着双鹿、梅花和喜鹊,形成一个福禄寿喜的图案。座椅的前面满嵌五彩螺钿,图案为梅枝、梅花。两腿的花牙处中心嵌有12朵梅花,两侧为两只喜鹊的传统吉祥纹样。古人以喜鹊为喜的象征,唐宋时期即有此风俗。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铁梨木家具的存世数量不算少,但在家具家族中的地位一直很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清 铁梨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1、宽65.7厘米。座面镶嵌长方形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镶有圆形黑白花大理石,扶手雕花篮,雕刻与镶嵌组成福禄寿喜如意纹,方腿加管脚枨,回纹方足。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0、座宽65.5厘米。扶手雕梅花,四腿顶端浮雕兽头,足作兽爪按球状。红木坚硬、致密,原色浅红,年久经空气氧化,逐渐变深,似黑里透红略呈紫,年轮纹呈直纹。红木坐椅,明代即有,清代较多,以广作为最好,俗称“彻红木”。清代红木坐椅数量较多,这是由于红木具有庄重的材色,是清代坐椅追求的理想材料。红木生长在中国广东、云南及东南亚,尤其是印度为主要产地。红木家具一般被认为始于明代,到了清代才大量生产。所以,从总体上说,红木家具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家具特色,在造型艺术上绝大多数属于清式范畴。用量粗大、形体厚重、线形强烈、结构繁复,呈现出一种与明式迥然不同的造型特点和时代风貌。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通高105.5、座高50.6、宽66.2、厚50厘米。靠背雕有灵芝纹饰,镶嵌有圆广石;扶手及框内雕有灵芝纹,椅足饰卷云纹。清代家具风格十分注重装饰,家具镶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清代统治者来自于游牧民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满族人性格豪放,喜欢华丽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而繁缛的镶嵌更能符合他们对审美的要求。在注重物质生活享受和极端颓靡的思想意识下,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也使这一时期的镶嵌艺术达到了顶峰。家具镶嵌的材料如大理石、贝壳等,日益丰富,多样化,后期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镶嵌艺术达到了家具史上的最高峰。
清 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
清代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通高104、座高51、宽63.5、厚50厘米。座椅的靠背镶有白色大理石,镂空流云、蝙蝠、盘肠,扶手镂空汉瓦,篆书“延年益寿”四字。一个时代的文学与绘画艺术也会对当时的家具镶嵌有一定的影响。文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自魏晋以后,他们就倡导脱俗遁世、修身养性等思想,山水题材的图案体现了文人退隐山林、亲近大自然的想法。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图案则是文人雅趣的反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当时家具镶嵌图案风格的形成。所谓“写意”的风格就是不追求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美,即根据抒发自我情感的需要对自然物的剪裁,以突出人的主观情感,张扬个性。在风格上追求“气韵生动”,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家具镶嵌图案的设计。诸如此类的美学观点被工匠们理解和吸收,就影响了清代镶嵌装饰的风格。
清 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
清代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通高107、座高48、宽100厘米。红木边里外部兰漆地浮雕山水花纹,球形足,牙浮雕卷云纹。边嵌檀木,是清式坐具的一个重要特点。
清 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
清代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高112、宽67厘米。在座椅的靠背中,有透雕嵌螺钿的“福、禄、寿、如意”图案,扶手内镶有云石浮雕葫芦;椅面镶长方形大理石。清康乾盛世为家具的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家具制作继承了明代家具结构上的传统做法,但造型却很复杂,风格大变,趋向华丽厚重,线条平直硬拐,装饰繁琐。从大量的现存清代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家具追求的是庄严、富丽、豪华的风格。而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注重装饰。镶嵌的效果尤为突出。可以说,到了清代,由于追求富丽堂皇风格的需要,而促进了螺钿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螺钿家具的鼎盛时期。
清 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
清代红雕漆云龙靠背椅,通高90.5、宽59.5厘米。靠背呈三屏风式,托首如意式,雕有“吉庆有余”、“八吉祥”等图案;余处雕花、云、万蝠纹。清代宫廷的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不变形的特点。
清 红雕漆云龙靠背椅
清代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通高97.5、宽62厘米。搭脑为双峰式浮雕蝙蝠。靠背透雕团寿字,属文字类的装饰图案。清代家具上经常镶嵌有吉祥文字和诗文,常见到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等。还有用各种书法或变体形式组成的“百福”、“百寿”、“百禄”、“百喜”图,诗文主要是镌刻一些名人或书法家的作品。这些文字类图案常作为家具装饰与家具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与家具艺术相应相生,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清 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通高100、座高50、座宽66厘米。座椅的靠背镶嵌有圆形的大理石,两侧透雕竹纹,左右扶手雕有玉兰花卉。搭脑为马鞍式。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竹子寓意平安。
清 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
从大量的传世家具中可以看出,用大理石镶嵌的家具是非常之多。而且南北通用,范围非常广泛,是清代家具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在家具上镶嵌较大面积的理石是广作的特点之一。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比较炎热,是气温较高地区,人们喜欢用大理石作为家具镶嵌材料。在椅的座和靠背等主要部分镶以晶莹冰洁、纹理秀美的大理石,在色彩上不仅起到鲜明的对比作用,也使坐具显得雍贵华美。使用时,冰洁的大理石给人以清凉舒适感,加上大理石花纹变化万千、奇妙异常,使观者遐想连连。从纹饰上看,京作家具较其它地区又独具风格。它从皇家收藏的古代玉器、铜器上吸取素材,巧妙地装饰在家具上。
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发展的更加广泛了。明代多雕刻螭虎龙,而清代则以龙纹最为常见,其它还有螭纹、兽面纹、勾卷云纹等。根据家具造型的不同特点,而施以各种不同形态的纹饰,显示出各式古香、文静典雅的艺术形象。
清代长凳图片
马凳、轿凳。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作为坐具,是以后的事。这种坐具发展到宋代使用得更为普遍。
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凳子的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它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的多。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马凳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扩展资料:我们现在的凳子,最早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那里的人过着游牧的生活,由于经常骑马,起初苦于马太高又无马镫,所以他们上马前必须踩着一件足够高的东西才能登上马背,这就是凳子的最早用途。
随着马镫的使用,凳子踩的功能才逐渐转向坐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传入我国。
明清长条凳
一般的小板凳,四肢腿是斜的。就是木匠师傅常说的---四肢八扎。斜度是1比20。如果用函数计算是:tanA=1/20
角度A=2度51分43秒。
初次动手要注意的是这个斜度不是朝向一个面,而是从凳子面的对角线向外斜的。这样凿出来的榫卯才是正确的。
扩展资料:
凳子的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它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的多。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凳子的材料南北各异,江南的凳子多为编藤面;北方的则多用牛皮,两种材料的优点都是透气、柔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以大理石为主的凳子,坐上去凉爽,看上去美观。
最初作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有花几的作用,摆放盆花、盆景。
至于家中高大的顶墙柜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