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报价 > 正文内容

优秀清代方形陶瓷茶叶罐价格(青花方瓶茶叶罐)

2023-03-29 04:00:05装修报价1

青花方瓶茶叶罐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 。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纹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清咸丰 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高5.8cm,口径10.5cm,足径4.8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斗彩描金装饰。近口沿处绘变形回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头纹,圈足外墙画青花双弦线。外底署矾红彩楷书体“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独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轮廓线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协调了各种彩料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使画面显得柔和悦目。

清咸丰 粉彩八仙人物图双蝠耳瓶:圆口短颈,丰肩,肩饰双蝙蝠衔环耳,腹下渐收,圈足,器形新颖别致。瓶内及底部施松石绿釉,口沿施金彩一周,颈部及肩部以胭脂紫釉为地,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间以绿彩连珠纹相隔,与腹部纹饰以变形回纹相隔,肩部以墨彩描金饰蝙蝠耳,腹部主题纹饰一面为福禄寿三星图,福星手持如意,面露微笑在侍女的陪伴下悠然自得,禄星手持书卷,寿星一手扶杖,一手捧寿桃,三星笑逐颜开,一小童双手持灵芝尽情玩耍。另一面绘八仙各自手持法器,齐聚一堂,空中仙鹤飞翔。整体寓意吉祥,色彩柔和典雅。底部松石绿地上书红彩“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咸丰一朝在位短暂,所烧官窑器更为稀少,粉彩瓷的烧造工艺,色彩运用虽已不及雍、干粉彩,但此件粉彩瓶绘工精湛,保存完好,尤显弥足珍贵。

清咸丰 仿官釉八卦瓶:咸丰朝为清代官窑瓷器史上,生产数量和品种最为稀少的时期。据《清文件》记载,咸丰帝即位后削减官窑瓷器生产数量和品种,前期仅生产了五千余件瓷器,其中品种最多的才有二百余件,最少的更仅有十二件,故咸丰官窑器物历来即被视为珍品。琮式瓶,清代又称“四方八卦瓶”,是从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变化而烧成的一种特殊器型。拍品器身通施仿官釉,釉质肥厚,开片自然交错,形如冰裂。器底书青花“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款字清秀工整。

咸丰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瓶撇口,长颈,垂腹,圈足。主题纹饰以青花绘芭蕉洞石、翠竹栏杆,辅以蕉叶、忍冬、变形如意云头、变形莲瓣、朵花纹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 双行六字款。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颈变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绘竹石芭蕉园景图的玉壶春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清代自康熙朝始成为传统品种,沿袭至宣统。咸丰官窑瓷器存世较少,此瓶造型优美,青花淡雅,纹饰疏朗秀丽,工艺不逊于前朝。

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高29cm,口边长9cm,足边长8.8cm,瓶呈四方形,撇口,折肩,腹部渐收,方足。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淡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瓶颈与瓶腹均四面开光,颈部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长方形开光内绘花卉鸟兽等吉祥寓意纹样。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署矾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这样的方瓶成对制作,应当为宫廷中的陈设用瓷。

青花八宝纹花盆:高17cm,口径22.3cm,足径13.3cm,盆口菱花状,微撇,短颈,圆腹,底有4个如意形足。颈、腹分绘八宝纹,八宝间均绘折枝莲花数朵,足外壁绘卷枝及朵花纹。足内白釉无款识。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标准式样,胎体厚重,造型饱满古朴,青花艳丽泛紫色,纹饰排列井然有序,是咸丰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厚德堂藏品鉴赏:清咸丰款锦地开光粉彩仙女图长颈瓶,高48cm。

清代青花方瓶

没有同义词。

瓶是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基本信息

青花茶叶罐一般是哪个朝代的

锡茶叶罐指的是一种以锡罐为主的储存茶叶的罐子,古时候的人喜欢用锡来净化水质使味道更加清甜,锡对人体无毒无害,性喜凉。

一般来说金属都会有种金属味,而锡却没有。

早在明清时期,石狮民间锡雕铺生产的锡茶罐闻名遐迩。

锡茶罐以含纯锡85%料锡为原材料制成。罐器上采用雕刻手工技法装点纹饰。

纹饰的内容有云龙、飞凤、虫鱼飞鸟及各种花卉。

罐器上的文字,大都是“福”、“寿”、“大吉”等。1972年创办的石狮金属工艺厂生产的锡茶罐,有“不知春”、“千里香”、“铁观音”等10多个品种,容量为125~250克,销往东南亚、日本、西欧等地。扩展资料:锡茶罐的地位:试验证明:茶叶在潮湿的空气中暴露一小时就会吸足水分,发软变质。

因此,使用纸制或铁皮茶罐储装茶叶,想保住茶质不变是不可能的事。但锡茶叶罐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难题。用它储茶可长期保鲜,有效避免营养流失和口味变化。

锡没有金属异味,而普通金属茶罐都有异味;纸罐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粘合剂也有气味,甚至有有害气体,而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收异味的特点,因此并不能保证茶叶不受污染,更不可能让茶叶保鲜。

清代青花茶叶盖罐

元代青花瓷器的器形丰富多样,以梅瓶、玉壶春瓶、高罐、塔盖高罐、盖罐、倭罐、灯台、扁瓶、笔筒、执壶、盘、碗等为主。一般器型较大,有大到70厘米以上的灯台和花瓶,也有小到10厘米的酒壶、杯等。

元青花瓷器胎体厚薄都有,大器通常较厚,较重。使用的是景德镇旁麻仓村的瓷土即麻仓土,由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所以烧出的瓷器上常有黑褐色的斑纹,底足和器内露胎处常有铁瘤渣,当然也有一些是干净的

青花瓷罐子装的茶叶

这个只能是说外包装礼盒值钱一点,里面的茶叶可以是好茶,也可以放次茶,这样价格就不一定的。

不是这款茶就必须用这个包装,茶叶是季节性的东西,每一款茶叶的口感和香气都不会完全一样,

所以定价格要是要看茶叶质量。

青花瓶的瓶式

宁德很好啊,小小的城市,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小镇,古巷,村落。。。都很有特色,尤其是各种古朴村落,很多的~~比如下面这个介绍:[i·宁德] 古村落,慢慢走:抹不去的浓浓乡愁!

每个人

心中都有一座城

……

爱宁德·爱生活·爱文艺

村落,慢慢走,让小爱和你一起,继续细细品味她们的老故事,老时光。第四站,我们来到了霞浦县。

宁德是一座藏在山海间的小城,很多外地朋友并不知道这个地方,但霞浦的美丽日出,他们却耳熟能详。

曾经跟一个来自东北、满世界跑的专职背包客聊天,提起宁德,他最先讲到的就是霞浦哪个角度拍照,能拍到最美的落日。

这是宁德人的骄傲,也是霞浦的骄傲。霞浦的美,总是能刷新你对海景的认识。而这座小县城,除了美翻了的沙滩海景,她还有厚重的人文历史,缓缓向你诉说。

霞浦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早在3000多年前,黄瓜山一带就有先民居住。曾是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今天,小爱带你深入霞浦,走在这座古老的小城,感受她的历史气息。

玉山村:邂逅山之巅的千年古城

玉山村位于霞浦县东北部、水门乡西侧玉山村历史悠久,县志记载这里有“渔阳佳景十处”和“古民居”。沿古道而建的民居和祠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工艺精湛,而且有山有水,玉山溪沿岸,地势平坦,耕地连片。

村西边的玉山峰海拔1098米,是霞浦县第二高峰,山顶有始建于唐代的福建第一古城——七佛城及玉山寺。

一座城,围在霞浦县水门乡千米的山之巅,成于千年前某个杜鹃烂漫的季节,此地,既无车水马龙,更乏灯红酒绿、市井喧嚣,这悬于天地之间的孤城,也许饱受太多时光与烟云的浸染,如今沉淀下来的,只是一片悠悠的静!

那山,俗称玉山,而盘踞山顶的那座城,却是个深具禅机的名字:七佛城! 专家认为,“七佛城”最迟建于北宋,比此前公认的全省最古老的浦城赵家城堡早200多年七佛城位于霞浦县水门乡玉山村渔家洞西面的玉山峰顶。

据说,唐代霞邑有7个靠宗族“香灯”读书的秀才,赴考名落孙山,觉得辜负了父母养育之恩和族人栽培之谊,便毅然出家,在玉山顶建寺修城。

明万历《福宁州志》(舆地志)载:唐时有僧七人修炼于此,同日飞升,上土城曰“七佛城”。这便是七佛城的由来。

玉山峰海拔1098米,七佛城就在玉山峰顶,座东北朝西南,城堡因势就碎石垒砌,呈椭圆形,西南有圆形城门,门上镶嵌一块青石碑刻,上书“七佛城”,为书法家林锴题写。

小小的七佛城里,只有一座小小的佛寺,寺因山名,乃称玉山寺。玉山寺,唐时又称“箬山寺”,因寺的周围净是鱼背般的陡壁和密密麻麻的箬竹而得名。寺内有七尊泥塑佛像及一块“箬山寺祀界”碑刻,记述其地理风貌、建寺缘起及当年香火盛况。

走出寺门约十步,绕过一座铜香炉,迎面是一片斜斜的石壁。灰褐色表面上,长着浅浅厚厚的青苔,显出年岁深远的苍古意味。登壁而上,那些刻得很深的“浮莲”“月窟”“同日飞升”等摩崖隶书,纷纷跳入眼帘,使人不时想象这儿曾是隐者的世界、神仙的乐园。

城墙的南段就从石壁的上面蜿蜒绕过,从墙上眺望天边的云彩,忽明忽暗,一会儿悠悠飘来,一会儿又悠悠飘去,仿佛漫游的精灵,或者干脆就是千年前7个读书人的幻影。

半月里村:古老的畲族特色村寨

半月里村,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是畲族聚居的村庄,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村內山青水秀,林壑幽深,山石多姿,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是畲族古建筑,古文物的特色村寨。

半月里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至今仍保存多座完好的古宅。村中有龙溪宫、雷氏祠堂、举人府等三组清代古建筑和大量畲族文物。

走进半月里村,仿若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只见这里山环水绕,古树参天,绕村而过的潺潺龙溪,高墙青砖的清代古宅,飞棱重檐的古宫旧庙无不散发着静谧祥和的气息。

龙溪宫

龙溪宫始建清雍正八年,背靠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硬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由斗、升、翘、昂、拱组合。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众厅、神厅、神龛等。

宫中供奉有畲民信仰的神祇薛元帅(唐大将薛仁贵)、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仙)、平水明王(杨从仪,宋朝大将,治水功臣)和雷万春元帅(唐代大将)。最为称奇的是这里山区村民也崇奉海神妈祖。

雷氏宗祠

雷氏宗祠背靠状元顶,前为笔架山,是村中风水宝地。该祠座北朝南,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前及内九幅工笔上彩画,线条清晰神形毕露。

祠内尚存清道光二十八年秋雷世儒为宗祠亲书“凤山衍庆”匾额,匾中凤山则指畲族祖居地凤凰山恰是高辛帝鼻祖之地。

举人府

半月里村现存三座古宅,以“举人府”最为出名。修建于道光年间的雷世儒大厝,历时三年,耗费银元80担,大小房间38间,柱子126根,占地1300平方米。

雷世儒经商致富,家道殷实,建祠办学,在光绪年间被恩赐为武举人,故他的宅邸也被称作举人府。

走进被称为“举人府”的雷世儒宅第,雕梁画栋、古韵犹存,尽管在历史上遭到破坏,而今看依然气势非凡。宽阔的大厅悬挂着书有“荣增五福”的牌匾,正对厅堂的墙壁上嵌着畲族特有的龙凤五福的图案。

畲族文化博物馆

“畲族文化博物馆”由雷其松于2001年创办。面积不到70平米的小屋摆放着画着绘有金边龙凤花纹等畲族传统图案的精美木箱、做工细致的畲族花斗笠,古青花瓶、碗、凤冠、头簪、多嘴壶……

几百件畲族文物井然有序地摆放在房间内,一件件畲族特有的服饰,劳作和生活器具无不讲述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无不展示着这个民族的智慧!

半月里犹如一座大观园,是福建畲族延绵发展的缩影。数百年如白驹过隙,匆匆逝去;青砖老屋经风霜、古台旧戏畲歌新曲,雷氏传奇演绎如梦时光。

日渐兴起旅游业也带给村民以快乐与效益,无论年过耄耋之年的长者、还是年幼活泼的孩童,都享受在“背山林黛含烟,建筑吸幽纳秀”的生态景象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nmeijia.com/zxbj/9877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