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家具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与器物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与器物的成就
1、竹筒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
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2、竹根雕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产地是江苏南京以及上海嘉定,曾有“嘉定派”与“金陵派”之分。
中国用竹子做的艺术品有竹刻、竹根雕、竹子盆景、竹臂搁等。在南方地区,生长着茂密的竹林。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虽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用来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也映衬出这位大诗人对竹的喜爱。
历代喜爱竹的文人墨客并非只有苏东坡一位,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共以竹自喻,世称“竹林七贤”。
3、竹椅
在农业时代,因竹材取得容易,可塑性大,原料充足、低廉,且生长周期短,于是先人便利用竹来编制成竹椅,竹椅较现代的沙发更凉快且通风,为崇尚环保的人们视为时尚家居的新选择。
竹椅就是竹材制成的椅子,一般挑选较为成熟的原竹为材,主要架构为不同粗细的竹管,应用竹家具制作的烘弯、钻孔、榫接、打竹钉等制作方法组合而成,其形式有方形、六角形、扶手靠背形等竹椅。常见的竹椅有餐椅、学士椅、太师椅及乳母椅等。
4、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5、竹帘
竹做的帘子,尤指挂在门口或窗户的帘子,是汉族竹编工艺的一种。古代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竹帘遮隔,则称为垂帘听政。
竹帘采用慈竹为原料,以手工技术为主,借助简单而巧妙的木结构机械,抽成细如毫发的竹丝,经过20多道工序手工制作,织成薄如蝉翼、形似锦帛的独特竹帘工艺品,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让空间充满书香气息。
魏晋南北朝古典家具
原则上可分成“五大类”: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杂项类。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产生过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与器物的成就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四个大的发展段落: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是中国建筑的初步形成阶段,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现了村落;
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
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与器物的成就是什么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四个大的发展段落: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是中国建筑的初步形成阶段,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现了村落;
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
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与器物的成就有哪些
镂空设计的历史:
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指在陶坯体上透雕花纹。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已有透雕圆孔为饰,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薄胎黑陶把杯,把柄上就有多种镂空纹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薰都有透雕纹饰;宋以后镂空装饰日益发展;清乾隆(1736-1795)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达到顶峰。
雕刻
秦皇岛民间艺术家杨洪武的镂空核雕镂空这种雕刻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石雕、玉雕、木雕、象牙雕等艺术雕刻领域,甚至果雕、面粉雕也大量采用了这种雕刻技法。
镂空核雕也属于镂空技法的一种。
河北省民间艺人雕刻的镂空核雕巧妙地利用植物果核上的纹理,经过揣形摹象,刻制出生动有趣的客观物象.植物果核一般具有体积小、纹理不规则和表皮薄而脆等特点,核雕艺人借助果核不规则的纹理使作品疏朗、剔 透,主题集中,或人物亭阁、或鸟兽虫鱼,无不生动有趣。
秦皇岛民间艺术家杨洪武的镂空核雕镂空核雕的镂刻是创作的最关键阶段,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方式,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艺术语 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
镂空机械手表
雕刻艺术衍生出了一门制表工艺:镂空工艺,它和剪纸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工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而终于在1930
年得以复兴。瑞士钟表工匠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才寻找回了这种曾经于十八世纪兴盛繁茂但随后被遗忘的传统工艺。大部分工匠以普通机芯为基础,先用针把需要镂空的部分钻成小孔,然后用锯把多余的金属剔除。下一个重要步骤是用雕刻刀把所有边缘修饰成45度角斜边,以及把机芯面雕成不同的图案。完美的工艺不只是细心地雕琢每个角度,而是每层零件必须把透视底层机芯的阻碍减至最低。
镂空雕刻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镂空雕刻,习惯上又称透雕和镂空雕刻(镂空是用凿子雕凿),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镂刻空洞,红木工艺品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它是木雕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要经绘图、镂空、凿粗坯、修光、细润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因为它有比较匀称的空洞,能使人醒目地看雕刻的图案,视线不受障碍,玲珑剔透而有强烈的雕刻艺术风格,极富于装饰。
透空双面雕,即两面都雕刻的透空雕。可供人们两面独自观赏,类似苏州的“双面绣”。这种工艺需要艺匠们具有高超的智慧与,巧妙的构思。透空双面雕大多施工于条案档板、门窗板、隔扇、衣架等两面都可以欣赏的家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正反图案相同,只不过一正一反而已;另一类是正反图案相异,这种透空双面雕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即便整件家具散架了,其雕刻板也可作为单独艺7术品珍藏、陈列。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的变化
开放的魏晋南北朝,在室内陈设品上也不断推陈出新。隐囊新现于魏晋时期,髤漆工艺提升制作出新形式的漆器——金玉镶嵌漆器现世,制作出“刻香镂彩,纤银卷足,漆花曜紫,画制舒绿,怪广知平,入雕非曲”这工艺复杂的书案。那种精致与贵重,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魏晋时期新出现的生活用具,隐囊主要是供人倚靠。隐囊以棉絮为填充物,将锦缎等丝织物制作为囊,再在囊的表面刺绣上华美艳丽的花纹。那种柔软,那种舒适,给人以放松、享受的感受。魏晋人创造出的隐囊,不只风靡魏晋南北朝,甚至一直沿用至清末。
髤漆工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飞速发展,不只是精致的金玉镶嵌,夹纻造像与新发展的绿沉漆也尤为特别。
夹纻造像其实是一种脱胎像,人们也称之为“干漆像”。夹纻造像最大的优点是不怕日晒雨淋,方便携带,这让人们甚为欣喜。于是,运用夹纻造像制作的漆品,不只陈设于室内,还走向室外,飞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佛教徒开始用夹纻造像宣传佛像,并成为在全国流行的“行像”。
新发展的绿沉漆,如水中浮萍一般静穆深沉。在这一时期,人们调色时用绿色做底色,广泛装饰于各种物件与器皿上,如有的用于提盒、笔管,有的用于铠甲、屏风、枪柄。也许这一时期的人想不到,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绿色作为底色。
金玉镶嵌的漆器,华贵溢彩,在这一时期,这种工艺常用于案几。金银镶嵌、七宝镶嵌,不只名字美,制作出的案几更美。尤为特别的是平脱法,人们将金玉贝类等埋入木器中,再对木制家具予以打磨。经打磨后的家具,平整自然,看起来木器已与金玉贝类浑然一体。
经金玉镶嵌后的案几,熠熠生辉,常配以木雕摆放于室内。于是,那满屋的华贵,都在诉说着这一时期高水准的髤漆工艺。
然而,在如此多精美、华贵的室内陈设品背后,或许藏着一颗颗无可奈何的心。淫奢相竞的上层社会,战祸频发的社会现实,让工匠与艺术家们只能寄情、寄志于自己的作品。他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与现实的满足,也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室内陈设品的繁荣昌盛。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