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家具图片(秦汉时期的家具主要是哪类家具)
秦汉时期的家具主要是哪类家具
镂空铜俎,春秋器物,通高24厘米,长35.5厘米,宽21厘米,1978年在淅川下寺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俎,是古代祭祀和宴会中重要的礼器,相当于今天的案板。其中青铜俎的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少,目前所发现的青铜俎都是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造型多是长方形的案面,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足,也有案下附铃的形式。
相信“越俎代庖”的成语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庄子·逍遥游》中载道:尧让位给舜前,认为许由是个道德高尚的贤人,所以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则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庖人,就是负责宰杀三牲(牛、羊、猪)和办理酒席的厨子;尸祝,则是掌管祭祀仪式和对鬼神祝祷的司祭者。后来,凡是超越本人的职责范围去插手别人的工作,就叫“越俎代庖”或“尸祝代庖”。
这件镂空铜俎的俎面呈长方形,中间略窄微凹,四足作扁平的凹槽形。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纹和变形龙纹,俎面的外沿还装饰了一周窃曲纹。
在古代,俎是祭祀时摆放牺牲(祭祀时所使用的牛、羊等牲畜)和宴饮时切割熟肉用的,俎的形状和几案差不多,摆放牺牲的要大一些,而切割熟肉的,就小得多,一般是用长方形的木板作为俎面,有的还在周围围起边框。从先秦至汉代,俎多为木制,青铜俎非常少见。
秦汉时期家具图片及名称
一、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
从历史文献可知,我国早在殷商以前就已发明了家具:席——榻之始;俎、几——案之始;禁——柜之始;扆——屏风之始。而商代髹漆技术也被运用到家具纹饰上,还可镶嵌象牙、松石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整个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相应地得到改善,与前代相比,家具的制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象鲁班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工匠,不仅促进了家具的发展,而且在木构建筑上也发挥了他们的才能。由于冶金技术的进步,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等等,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相传锯子就是由鲁班发明的,工艺的改进也促进了家具的改进。
人们的工艺制造水平明显提高,衍变繁多,这个时期开启了后世家具雕刻的先河。归纳起来有四大贡献:一是出现了最有名的木匠——鲁班;二是出现了人类最重要的朋友——床;三是出现了铁制的锯、斧、钻、凿等器械;四是雕刻被广泛应用到家具装饰中;有浮雕和透雕等。
三、秦汉时期:为“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
秦汉之前,几、案、衣架和床榻都很矮,都是席地而坐,直到对西域的频繁交流渐深,胡床传入。胡床——是一种形如马扎的坐具。后来被发展成可折叠马扎、交椅等,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拯救罗圈腿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从西晋时起,跪坐的礼节观念渐渐淡薄。至南北朝,垂足坐渐渐流行高形坐具。出现墩、椅、凳等高型家具,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在装饰方面,漆木家具装饰上使用绿沉漆,打破红黑漆的一统格局,佛教日兴,出现莲花纹、忍冬纹、飞天纹。
五、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真正的繁荣时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现了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长时间的战乱和流离失所在江山统一后,人们的生活热情得以爆发。“贞观之治”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唐代的家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它的浑厚、丰满、宽大、稳重之特点,体重和气势都比较博大,但在工艺技术和品种上都缺少变化。豪门贵族们所使用的家具比较丰富,尤其在装饰上更加华丽,唐画中多有写实体现。
这一时期的家具出现复杂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绘,画以花卉图案。 从唐代敦煌壁画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莲花座、藤编墩等,还可以见到形制较为简单的板足案、曲足案、翘头案等。文人士大夫们多追求素雅洁净,所以这一时期的立屏、围屏多素面无饰。床榻类无多变化,因袭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独立榻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许多重大宴请社交活动都由绘画高手加以记录,这给我们研究、考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
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画面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时期家具的使用状况,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等。 唐代家具完整简洁的形式也向我们预示了明式家具前期形态,为中国历史家具的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
相关阅读:中国古代家具上的13个美好寓意
六、宋、元时期: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宋代家具借鉴建筑的梁架结构,取代了隋唐的箱型壸门结构。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装饰;同时使用了罗锅枨、矮佬、霸王枨、马蹄脚等部件,部件之间多数以直线形榫卯接合而成,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使家具结构更趋合理。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局部点缀以求画龙点睛。观其外简洁刚直,观其内隽永挺秀,与宋人简洁朴素的审美观契合。
相对而言,元代立国时间也比较短,统治者采用的政策是汉制,所以,不仅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沿袭宋、辽、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禀承宋制,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上都没有大的改变。元代中国最高统治者虽是蒙古族,但传统文化没有中断,家具仍在宋、辽的基础上缓慢发展,是宋明之间一条不很明显的纽带。元代匠师在承具上做了两种创造性尝试。一是桌面不探出的方桌,其形象见于冯道真墓壁画,高束腰,桌面不伸出。二是抽屉桌,桌面下设抽屉的创意,以后为明代所继承,沿用至清。
七、明代: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
到了明代,中式家具进入了完备期,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明式家具”。文人参与家具的设计,所以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
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理解很独到,对产品的造型、加工更加刻薄,促使中式家具从形态到神韵的进化,将中国家具艺术升化到颠峰之极。明代家具历经几百年的变迁,流传至今仍很牢固,除了优质木材外,主要就是榫卯结构的精密与科学合理。
八、清:中国家具的衰退期,装饰手法史无前例
清初家具沿袭明代风格,用料更为丰盈。除用硬木外,还选用优质软木。乾隆时期,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装饰手法之多样也史无前例。
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点:一是多种材料并用。无论是雕、嵌、漆、绘,还是骨、木、竹、玉、瓷、法郎,都为家具装饰服务;二是多种工艺结合。有浮雕与透雕的结合,有雕与嵌的结合,雕嵌与描金的结合,有雕嵌与点翠的结合;三是装饰“多”和“满”。追求光华富丽的富贵之感,但有的过分追求奢侈,显得繁琐累赘。
秦汉时期家具装饰纹样
【第1句】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艺术中,有一朵绚丽奇葩--雕刻艺术,而其中的木器雕刻,又以浙江东阳为最佳。北京故宫、明清皇陵、杭州灵隐寺及名庙豪门等处精美的木雕,大都出自东阳木雕艺人之手。因此,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
【第2句】木雕工艺品木质坚韧、纹理细密、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木雕工艺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工艺品的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木雕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好的工艺品能体现出雕刻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术。对于收藏工艺品的人来说,收藏自己喜欢的工艺品,能陶冶情操,能给自己繁忙的空间注入无限的活力,同时给自己创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3句】雕花的门窗,雕花的床面,雕花的桌椅,乃至雕花的箱柜……千家万户东阳人无不讲究精彩。未经雕琢的,木头还是木头,一经雕琢了,木头不再是木头;就像一个人成为一个人,少不了几番风雨,几度春秋。谁在创造奇迹?就问东阳人的一双妙手。该留下的留下,该屏弃的屏弃,只因为生活不能全盘照收。雕琢的是一个个日子,精彩的是长长的岁月。
【第4句】我常常望着这引人入胜的软木雕出神。我多么想让身体变小,到这秀丽的微型立体风景中遨游一番啊!这座巧夺天工的软木雕让我无比佩服能工巧匠们那高超的技艺,这些没有生命的小木头在他们手里被塑造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叫人赞叹不已。
【第5句】这里是一幅接一幅的木雕作品,组成了几百米长的木雕画廊,每幅木雕都高达两米多,真实地展现了林区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画面,雕刻手法基本采用写实手法,技艺精堪,无比精美,我们看到那时的森林遮天蔽日,大树粗壮的二人围不过来,各种野兽穿行其中,小火车一辆接一辆地下山,当年林区的繁荣和昌盛尽显其中。站在这样的画廊面前,我仿佛听到了远古历史的回声,听到了当年伐木工人朗朗的笑声,那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毫情壮志展现在我的眼前。风吹着我的头发,雪花扑打在我的脸上,看着这些反映林区当年蓬勃生机的历史画卷我不禁心潮起伏、泪湿眼眶。
【第6句】木雕工艺品就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欣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起到点缀与美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作用。木雕工艺品陈设工艺品属木雕工艺品工艺中的一个传统的品类。它是利用立体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制的。现代的木雕工艺品陈设工艺品,无论是造型制作,还是题材内容,都打破了历史局限,开创了新时代的新局面。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仕女等,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木雕工艺品作品;造型别出心裁。各有千秋,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7句】江南木雕陈列馆,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馆内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第8句】那些刨花锯末,飘荡着杉木的新香。嬉笑的孩童,拿着卷曲的刨花玩耍;东家吸着水烟筒,看着躬身雕镂的师傅,凿子刻刀齐飞,刀法娴熟,技艺高超。一棵棵杉木,躺在宽埕上,在木匠手中,变成各种木料,我仿佛看见年老的师傅,在杉木身上刺青纹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呼之欲出,一种种植物瓜果,活色生香。当被装上屋宇之后,生命开始了新的旅程。
【第9句】在距今约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已有刻花的木桨、剑鞘、圆雕的木鱼。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商代所设的“六工”中已有“木工”。《周礼·天官·家宰》记载的“八材八艺”中,已有“木曰刻”。孔子的《论语·公治长》中有“朽木不可雕也”之句。这些都说明,当时已有雕刻一行。从发掘的众多汉墓中出土的木雕彩漆座屏、木雕卧狗俑、立马俑、博弈俑,及四灵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瓦当等实物,以及《鲁灵光殿赋》的“云紊藻税,龙桶雕镂,飞禽走兽,因木生姿”等文字描述,说明木雕艺术到秦汉时期,已开始应用于建筑装饰,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第10句】木雕工艺品装饰比较多。如木雕工艺品宫灯、落地灯、壁灯、漆器屏风、木刻屏风、镜架、笔架、木刻钟座等木雕工艺品装饰。用木雕工艺品装饰其他工艺品的范围就更广泛了。木雕工艺品主要是为其他工艺品配制装饰的几、案、座、架。这一类型的木雕工艺品工艺在传统木雕工艺品工艺中被称之为木雕工艺品“小器作”,也是一个独立的木雕工艺品品类。配制装饰的对象很多,如玉器、牙雕、景泰蓝、花瓶、花盆、玛瑙、翡翠、珠宝首饰,瓷器等等。这些艺术品配以木雕工艺品装饰,烘托了主题,丰富了整体,并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更可以看出木雕工艺品装饰效果的艺术魅力。
【第11句】东阳木雕设计非凡,用料讲究,图案精美,技术高超,久荣不衰。它是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组成部分。历经千年锤炼,东阳木雕历史积淀深厚,可谓化木为奇。称得上:巧雕饰,鬼使神差;寓教育,内涵文明;聚艺术,雅俗共赏。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具有鲜明的特色。东阳木雕的用材大多采用樟木、桑木、花梨木、红木、水曲柳、柚木等,其工艺流程多采用设计、打坯、雕刻、修光、漆色等。
【第12句】黄杨木雕是在我国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雕塑的解剖、比例、结构、重心、线条等处理手法,以圆雕为主。作品大多取材于儿童生活,和民俗风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刀法精细,造型风趣幽默,生动自然,适于案头欣赏,是大家所称誉的“海派”黄杨木雕特色。
【第13句】随着木雕画面更加周密紧凑,变化更加和谐,雕刻技法更讲究精雕细刻。尤其人物更需要细致入微的雕刻。于是,木雕艺人产生了组织紧凑、结构完整、玲珑剔透的深浮雕,刻画精致、耐人细赏、层次分明、面容秀丽。
【第14句】被沉重的斧头砍伐后残存下来,被尖刻的雕刀凿刻后残留下来,被粗砺的砂纸打磨后裸露示人,我才成了人们眼中阅历丰富的珍品,没有人记得我的创口,我的伤痛,只是从美丽的外表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一定价值不菲。
【第15句】一日装修结束,踏上回家归路,误入小村深处,惊见木雕无数,寻他百度,却在阑珊处,装修已近尾声,早想选木雕一二 以示装点,恰逢此地竟巧入颇具规模的木雕家具集散地 ,真乃意外之喜 ,我只爱老木雕 ,并非为他木质昂贵,亦非为升值诱惑 ,是因为深沁木质躯体中蕴藏着历久弥香的美丽故事,木头是有生命和年龄的,我深信这一点,当他从大地中被连根拔起的那刻,就以结束一段生命为代价开始了另一段生命。
【第16句】木雕有悠久的制作历史,精美的木雕工艺品是艺术家巧夺天工的造化之作,充分体现出雕刻艺术家的聪明睿智和精湛的雕刻工艺。时下,根艺收藏日渐流行,相对于根雕作品受制于环保因素,木雕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木雕作品多数小巧精致,可放于窗台、书案,于静寂之处欣赏品味,对于收藏工艺品的人来说,木雕的收藏能陶冶情操,给自己繁忙的空间注入无限的活力,同时给自己创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17句】我们来到圆雕长廊,这里展示的是一个个古时候杰出人物的圆雕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搂抱住他们和他们来了个亲密接触;然后我们一行人又顺着木廊来到了森林中运材的小火车旁边,那弯变曲曲的小火车曾经承载了林区多少人的梦想,那一车车的大园木有一抱多粗,都是用水泥雕刻而成的,简直是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
秦汉时期的家具主要是哪类家具类型
秦国的桌子,椅子叫“几”或者“案”从种类上来分,案的种类有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
几的种类有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
秦汉时期家具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髹漆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漆木家具开始出现.
当时的竹席、床、几、案、屏风、箱等低矮型漆木家具色彩艳丽,以黑色为底,配以红、黄等颜色,装饰以浮雕的四方连续图案,简单朴素。
秦汉时期家具陈设
上古室内没有椅子,只有席子,只能席地而坐。坐具及室内陈设会在后面讲到,这裏只说坐姿。
坐姿主要有两类,跽与踞。根据场合环境不同,坐姿也不一样。但最普及最正式的姿势就是跽,跪坐。跪坐又分三种变化,一种是两膝并紧著席,臀部落在脚跟处。这是一种放松姿态,大部分时间古人都会保持这个姿势。朱熹称这个姿势为“坐”。平日在席上跪坐,身体要稍微向后一些,以示谦恭。吃饭时,食几在席前一尺,身体要尽量前坐,避免饭菜撒落在席上。入席就座,要掀起下裳前摆。下跪时,左足向右一小步,先跪左腿,右足向后,再跪右腿。然后放下衣摆。起立时,先起右腿,再起左腿。次序分别是左足先跪后起,右足后跪先起。这种下跪顺序还有一个原因,士人皆佩剑,且佩在左侧。秦汉以前是青铜剑,剑身短,可以随身佩带而不必解下。秦汉时剑身加长,入席后要解下置於左侧。左足先跪、右足先起,身体左侧始终留有空间,便於紧急时刻拔剑自卫。至今,日本剑道还保留著这种习惯与礼仪。
席坐时,有一种礼仪叫“辟席”,又叫避席、离席。离开席子,站立答话,以示恭敬。《礼记·曲礼》中说,“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这裏的起,就是避席。答话完毕,长辈会令此人“复坐”。
另一种姿势是两膝保持不变,臀部离开脚跟,上身挺直。这个姿势又叫跽、长跪。朱熹称之为“跪”。《礼记·曲记》疏中说,“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这个姿势表示敬重。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事情紧急时,身躯自发的上抬直立,也可转成长跪。鸿门宴中,刘邦的骖乘,即车右樊哙冲散卫兵破门而入时,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左手按剑与跽姿,都是防卫的姿态。
第三种是半跪半蹲的姿势,右膝跪地,左足蹲。或拱手,或左手置膝,右手下垂。这是古代的一种军礼,《礼记·曲礼》:“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介者,穿甲胄的军人。军人披挂在身,跪下磕头行拜礼是件艰难的事情,因此要采用这种姿势行礼。司马穰苴兵法中说:“国容不入军”。指的是军营中自有规矩,朝堂之上的礼法在军队中不起作用,甚至君王的命令也不起作用。孙膑有言,“君令不入军门”。
这种半蹲半跪的姿势也见於秦代兵马俑。屈左膝,跪右膝,左手持弩臂,右手握扳机,这种姿势便於发弩,是兵阵中弩兵的形象。金代与清代满族全民皆兵,其礼仪中的打千礼也是古军礼的演变。打千礼,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
此外还有一种军礼是肃拜,俯身拱手,又叫长揖。《史记》记载,汉文帝劳军,在将军周勃驻扎的细柳营中,“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这裏行的军礼就是肃拜礼,俯身长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