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被污染了,人们怎样解决
五.适用范围
◆人居环境:居室、洗手间、写字楼、酒店、网吧、KTV等;
◆交通系统:汽车、火车、地铁、飞机、轮船、电梯等交通工具;
◆医疗系统:医院、卫生所、保健院等;
◆教育系统:学校教室、集体宿舍、图书馆等。
六、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案例
据统计,我国2003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高达11万人。患白血病的儿童中有85%的孩子家中都在半年内进行过装修,而且还是豪华装修;哮喘、肺癌、白血病和一些妇女所患的子宫癌、乳腺癌等疾病与空气污染有相当大的关系。
1、室内有害气体百分百超标
在某环境监测中心协助下,开展了一项室内空气质量免费检测活动。在800多个免费检测报名电话中,活动主办者随机抽取了21户家庭进行了检测,结果室内有害气体超标率达100%。由于甲醛的释放期很长(3-15年),所以甲醛成为本次活动中超标最多的项目,21户家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甲醛超标。超标最少的项目是苯,有7家超标。超标严重的是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最高超标55倍,有5户家庭有害气体超标达2位数。所有被检家庭中,有6户家庭4个主要检测项目全部超标,占28.6%。
据临床医学专家介绍,室内环境污染易造成大脑缺氧,损伤神经细胞,轻者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咽喉肿痛、皮肤过敏,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尤其是甲醛和苯是致癌物质,是室内空气中无形的杀手,轻者可引起慢性中毒,重者可能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严重的还会造成细胞突变和胎儿畸形。
2、轿车内污染丝毫不亚于家居装修污染,而且随着天气变热,污染程度将越来越?quot;。有关专家告诫驾驶族:要当心车内毒气。专家提醒,汽车曝晒一小时有害物质翻倍快。
南京市室内环境监测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汽车在装修过程中使用的塑胶地板、胶粘剂、化纤布垫、皮革油及各种清洗剂,座椅、棚顶所用的纺织品、塑料等配件都是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材料会释放出甲醛、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汽车发动机产生的一氧化碳、汽油气味,均会使车厢内的空气质量下降。这些污染物有的可能致癌,有的则可能会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造成人体头晕、胸闷、呼吸道不畅、疲倦、咳喘、打喷嚏甚至脱发等症状,孕妇可能会因此流产。前不久,北京还出现了一起怀疑新车污染造成白血病的官司。
专家说,车内污染的危害并不亚于家居装修污染。深圳有关部门日前曾对使用不足半年的新车进行随机抽检,结果显示70%的车内有毒气体浓度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对于新车尤其是中低档的新车来说,至少有60%的车内有毒气体浓度会超标,如果车窗长时间紧闭,车内的甲醛等有害物质会超过标准五六倍以上。
更令专家担忧的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有害气体的浓度会急剧增加,尤其在夏天,如果车子在阳光下曝晒一个小时以上,车内的有毒分子会异常活跃,污染物就会成倍增多。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说,市民在驾驶新车的前6个月内,最好不要紧闭车窗,而应让车内保持良好的通风;尽量简化车内装修,要选择环保材料;如果在车内总闻到一股比较浓烈刺鼻的塑料气味,应及时到相关部门进行车内空气检测;老人、孩子、过敏体质者和孕妇、大病初愈者等易感人群如未做车内的空气净化治理应尽量不要乘坐新车。
室内空气污染解决方案
一.光触媒的概念
呼吸到纯净的空气,是每个现代人的梦想。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环境污染,恶化。当我们尝试过各种净化空气的方法后,认识到没有味道的空气,是最理想的空气;能还原出纯净空气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室内装修中,由于装修材料的大量运用使室内空气急剧恶化,甲醛、苯、氨、氡、氯等有毒气体的释放对人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空气污染对人的伤害,对一些空气净化产品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因此,结合国际尖端空气净化技术与我司雄厚的研发和制造实力,推出最新的空气净化方案。
通过光触媒、甲醛捕捉剂、有害气体清除剂的应用,对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及室内污染源进行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的治理,使室内空气得以净化治理,让人们重新回到纯净,自然的空气环境之中。
光触媒就像是一味中药从根本解决病因,有害气体清除剂就像是一剂西药快速缓解治疗疾病,甲醛捕捉剂则是治疗甲醛的严重超标的一剂有效药方。
空气质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人的感觉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我公司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了针对甲醛、苯、氨等有毒气体的空气质量检测仪器与试剂,为消费者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质量检验依据。
二、室内空气治理产品(即:1+1+1方案)
◆光触媒
◆甲醛捕捉剂
◆有害气体清除剂
三、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8毫克/立方米。
四、空气检测
1、在一套已装修的房屋内,先对室内空气进行检测,如空气质量不达标,则可运用我司的空气治理方案对空气进行净化,然后再进行验收检测。
2、如认为空气质量肯定不达标,则直接进行治理,最后进行验收检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